首页 >> 新闻 >>新闻中心 >> 从儿童认知看校园文化空间的设计策略
详细内容

从儿童认知看校园文化空间的设计策略

根据著名教育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体与环境不断碰撞,相互作用并不断提升的过程。因而,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所处环境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主体发展的广度与深度。户外空间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接触大自然、社交发展等重要载体,内部任何元素的变化都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空间的改建和升级时,需要结合儿童认知的特征和学校的具体需求进行设计策略的定制。


(一)空间导向

相较于生硬的直线,流畅的曲线形态不仅更能给予儿童创造灵感,也有利于对儿童环境安全的综合考量,使当下的儿童空间常选用曲线来营造空间属性。儿童认知环境的基础行为是通过感知来接收外界信息,当外界对儿童的刺激不断变化时,儿童的认知会逐渐变得更加精准。通常情况下,儿童空间可以常采用具有一定规律的图形来强化儿童对环境的本体感受,同时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给予儿童充分想象的实体与虚拟空间。让儿童在感知环境的过程中,从简单知觉感受向复杂知觉感受转化,从而提升综合认知水平。


(二)色彩导向

诚如坎丁斯基所说:“颜色是直接影响灵魂的有生力量。”色彩研究表明,冷色给予人稳定、暖色给予人活泼、前进的感觉色彩的饱和度变化及融合更易引起儿童的关注与兴趣。通常情况下,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选择不同饱和度的暖色系作为活动空间的色彩导向,会给予儿童不同的心理认知感受。儿童对色彩的敏感度较高,大面积的色块会给予儿童心理暗示,将儿童限定在某一范围内活动;线性的色彩导向会给予儿童舒展、平缓、宁静的心理导向,并引导儿童不断向前探索;特定形态的色块则会有区分空间功能的属性,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功能。儿童认知环境有效的色彩搭配,更易于形成和谐的色彩环境,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从视觉角度入手,对外界形态与感知进行优化,兼顾不同阶段儿童的认知色彩需求,并使儿童对色彩产生互动心理。通过对儿童空间的色彩认知研究,打破常规儿童空间的色彩倾向,激发儿童自主探索外界环境的认知发展方式。

校园色彩设计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通过色彩的引导,形成鲜明的空间故事线,使儿童更具代入感,充分发挥色彩功能,促进儿童社会行为的展开,让儿童在色彩认知中感知、探索世界;二是校园色彩需带有文化性、地域性,与环境色相融合,形成多样统一,展现校园风采,传播校园文化,凸显在地性;三是通过色彩配比,形成色彩美学,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美学认知环境,从而提升审美认知,增强儿童对外界的理解与思辨能力。


(三)以校园广场空间为例

校园广场空间是儿童发生行为的公共场所,其需要承担相对其他空间更多的儿童属性功能。完善的校园广场空间设计需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校园景观的美化,提升校园整体形象;二是在解决学生通行功能的基础上,赋予空间多元性,贴合儿童的好奇心;三是运用现代技术,展现校园文化,丰富校园内涵。

由于广场位于校门入口位置,因此该区域将要承担校园形象、人流集散、展示活动等功能。设计师可以从形态入手,从整体到局部地形成感官刺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指导其行为、学习的重要作用。基于曲线形态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认知,迎合儿童的审美偏好。

 

校园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停留时间仅次于家庭,并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空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处理好儿童与空间的关系还需不断深入实践。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探索,有利于打破既有传统的儿童空间设计思维,从而塑造真正的儿童友好校园,为儿童空间设计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模块标题
更多
标题名称
更多

Copyright @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武汉点墨设计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武汉双军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