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新闻中心 >> 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家校共育
详细内容

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家校共育

“文化共生”可以理解成是“共生理论”与“文化”二者发生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多元化存在,是多元文化之间紧密联结、共栖共存协同发展的过程与状态。相对于目前家庭文化和学校文化联系相对松散的现状,基于共同情感和共同目标联合起来的家校共育共同体能够使家校双方紧密团结在一起,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形成更为强大的教育合力,而作为家校共育共同体底色的“异质共存、交流创新、兼容并包”文化形态在其中的价值和作用不言而喻。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一旦文化得到团体成员的认可,就会成为稳定的主要力量。把“文化共生”作为家校共同体建构的突破点,实质上就是发挥文化在共同体建构中的整合、融通、联结作用,通过不同方式的文化作用,为共同体建构创造条件、铺垫基础,从不同维度促进家校共同体建设。

 

一、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家校育人共同体

共同体中的人们具有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特征使得共同体成员行动一致、紧密配合,每个成员通过共同体获得角色和价值定位。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家校文化的侧重点不同,学校文化强调组织纪律,而家庭文化则更加注重情感沟通。通过建设家校共同体文化,能够促成家校双方的价值共识。

 

1.建设共同体文化,奠定家校共同的价值基础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也是人们言行的基础,不同的个体会对同一问题形成不同的看法或观点。家校价值观的不同,会使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形成冲突和碰撞,从而阻碍双方的团结与协作。价值共识能够奠定家校双方合作的基础,也会使两者在合作上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让两者的沟通更加顺畅,有利于更快地商议出双方都认可的方案或措施,增加双方合作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增强双方的合作意愿。共同体的目标愿景隐含着共同体要通过怎样的路径达到怎样的目标,以及共同体的价值判断和追求。学校要在分析家校双方目标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共同体的目标愿景,把家校双方的合理要求糅合在一起,使共同体愿景规划成为家校双方共同的目标,形成家校共同的价值追求,使家校具有更多的联盟合作。如家校共育共同体的工作目标可以明确为:促使每一名教师和家长充分认识到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和教师是合作伙伴,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任何一方都要变单纯配合为共同参与,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通过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搭建家校育人平台,凝聚家校共同的价值追求

在家校育人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中,家校双方基于共同体文化视角,明确共同体的宗旨,清晰家校双方共同的实践方针和目标,促使双方思想认识一致。如家校共育共同体的工作任务可以明确为:健全家校双向联系网络,搭建家校互动互通平台;广泛开展家长培训,引导家长认识教育规律,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消除学校与家庭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的分歧,改善学校和家长、老师和学生、家长与学生的关系,让教师能够及时主动采取电话联系、微信沟通、家庭走访、家长会等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全面情况,支持学校的工作,与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同时,从文化视角出发,确立双方都认同的价值文化,建立双方共同的价值标准。价值标准是个体行为实践的依据,据此标准可以判断要不要做、能不能做,以及所做的事情是否合理,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当两个主体的价值标准不一致时,家校双方在同一问题上的反应有差别,所形成的应对措施和思路必然也会不同,最终会导致双方在学生教育的很多问题上难以合拍。拥有共同的价值文化,并形成共同的价值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家校双方在此氛围下就能知道应该做和不能做的事宜,以及关于学校一些重大事项的确立与实施要求。共同体的价值标准就是家校双方的行为准则,它既能够让学校包容家庭的异质性,也能促使家校双方统一行为标准,促使家校双方按照统一的标准做出衡量,以推动下一步行动的实施。

 

二、传承文化思想,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共同体的核心在于把原本分散的成员或群体联结在一起。学校可提炼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强化家校共同体育人的实效。

 

1.把锤炼品德修养作为家校关系构建的基础

家校共育共同体中的家长和教师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各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模式,在双方的交往中会形成不同的风格或姿态,也会形成观点碰撞。个体很容易因他人和自身的言行有差异,或者发现他人的不足,而难以和他人拉近心灵距离。因此,要不断锤炼个人的品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把尊重他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成员之间关系处理的实践基调,从而为双方的相处确定了方向。

 

学校应督促每一位教师与家长相处时力求做到热情、真诚、平等、合作、友好,以教师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走近学生、走进家庭和走近家长。杜绝在微信群或者家长会等公共场合点名批评具体的学生,或就某一种群体的现象埋怨指责家长,跟家长联系就是汇报孩子在校表现有问题的片面做法。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语,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诚信和专业性,从而建立起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在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时具有判断力和心理承受力,同时感谢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充分考虑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在家长会上,学校也要注意引导家长与老师沟通时,一要真诚,正确表达,不带负面情绪;二要聚焦具体的事情,持续给出反馈;三要尊重老师的专业性和劳动成果。还要提醒家长,尊重孩子的独立见解,辩证地看待孩子对老师的看法,在孩子面前需要帮助树立教师的威信,多引导孩子看到教师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

 

2.用求同存异的人文思想解决家校分歧

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有明确的教育任务和目标;家长的情况大相径庭,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文化,对孩子的教育既有成人成才的长远追求,也有教育认知的盲区。家校立场的偏差和家校文化的异质性使得家校之间往往会存在各种分歧,如有的家长倡导赏识教育,有的教师则要顾及学生个性和学生管理的统一等。双方的立场不统一,相互之间的距离就难以缩短,如果坚持用统一的思想来处理分歧,那么必然会造成双方之间的对立。如果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来处理家校分歧,更有利于双方的相依共生。

 

3.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协调家校矛盾

学校和家长双方在合作时很容易形成权益上的冲突,如何解决对于双方关系有着极大的影响。现行的做法有时很难完全解决家校双方的分歧,也难以得到所有共同体成员的认可。传统文化中的“以义制利”观,即要达成“义利统一”,就是在两者发生矛盾时,要把“义”放在首位,以义导利,以义生利,义利兼顾,以正确处理家长自身利益与学校合法权益的问题。家校双方应用义利统一的思想来协调双方之间的分歧,使双方更多地考虑对方的出发点,预留出矛盾解决的较大空间。凡涉及家长权益的决策,容易引起家长疑虑的事项,如校服的购买和食堂伙食标准的制定等等,学校都要邀请家委会成员参与讨论;学校和家委会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征集有关学校发展、管理、教学、活动方面的建议,并及时向全体家长反馈,如学校每一学年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等;鼓励家长参与评价教师和学校管理的工作,可以建立家长便捷的联系方式和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等等。拓宽交流渠道,有效地促进家校的沟通与合作。

 

4.用美美与共有的文化意识引导家校协作

家校双方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但是在实践中双方很容易在话语权等方面形成纷争,甚至出现一些踩高拉低的不良现象,从而影响到双方的团结与合作。客观而言,家校双方在教育学生方面各有优势,学校比较专业,且有较好的氛围,家庭环境较为轻松,更容易和孩子形成情感上的联结。费孝通先生曾经针对民族、国家的差异表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观点,该观点同样适用于家校关系。双方可基于美美与共的文化思想欣赏对方的优势,包容对方的差异,让对方在合作中发挥长处,从而使双方在学生教育问题上形成互补格局[3]。如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中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措施,“双减”政策落实后需要大力开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及校本课程建设目的、任务和实施步骤等等,这些都需要学校及时与家长通报,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以实现家校合作办学的目的。

 

三、进行文化交流,增强家校情感联结

相对于社会的契约性联结,共同体具有较强的情感属性,共同体成员不仅要形成形式上的联合,彼此之间还要稳定融合相互依存,形成更为紧密的情感联结。家庭和学校原本是平行关系,只是因为学生形成交集,如果两者失却了情感,有限的交流使得双方之间很难形成紧密的情感联结。缺乏紧密的情感联结,家校双方就难以在情感上结合,而仅仅依靠事务联结的共同体缺乏活力和韧性。文化是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纽带,加强文化交流能够有效促进家校之间的情感联系。

 

1.开展家校活动,体验学校文化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埃德蒙·利奇在《文化与交流》中提出,文化体现在具体的公共符号和代号上,文化内部的成员通过被赋予公共意义的符码交流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感,在一定意义上文化的本质在于交流。学校文化在学校内通过制度、标语、设施等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但是由于学校的封闭性,家长并不了解学校文化和学校的文化追求。为了改变上述现状,学校可适当邀请家长进入学校参与各种活动,一方面可通过活动本身促进家长对学校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家长在学校空间内更多地了解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出来的文化信息。

 

2.拓宽交流渠道,促进家校合育

人类通过代号和符号来交流信息,文化交流实质是文化信息的流通。让家长更多地接收到学校的各种信息,有助于双方的文化交流。在当下信息时代,家校之间的通信更加便利,学校可以通过钉钉、微信等各种社交软件传递信息,也可借助微博等各种新媒体发布信息。如为了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文化,学校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向家长推送学校的各种视频、图片信息,让家长随时掌握学校的工作动态。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家长的情况,更多地获得家长反馈的信息,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开办家长课堂,形成文化共享

无论是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还是主动向家长推送信息,家长和学校的文化交流都相对随意,难以使家长真正清晰地认知和理解学校文化,双方的文化交流有限,由此形成的情感纽带也比较脆弱。学校可以开办家长课堂,一方面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帮助家长诊断家庭教育问题,并为家长提供合理的技巧和方法;另一方面则是完整、系统地向家长输出学校的文化,让家长在课堂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学校文化的来龙去脉。

 

4.适度开放学校,强化价值认同

现实中家长少有机会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家长对学校的文化认知有较多的空白,认知上的空白和心理上的陌生感会使两者自然而然地拉开距离。学校在和家长的交流中处于主导地位,学校要拉近和家长的心理距离,需要适当开放学校,增加家长了解学校的机会。如规定学校开放日或者是开放月,让家长更多地进入校园,使之有机会全方位地了解学校,感受学校的文化氛围。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了解学校的管理与发展趋势,缩短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向家长展示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展现师生风采,创设和谐育人的氛围。让家长亲身经历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走近孩子,倾听心声;走进教室,关注教育;走进学校,参与评价,赋予家长对学校工作更多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家校携手,合力滋养,托举学生美好的未来。

 

四、运用文化思维,突破家校共生障碍

文化是化人和人化的实践过程,家校双方有较大的差异,两者因为学生形成交集,对于两者之间的某些问题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来解决。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家校双方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相处,要把两者的关系发展至何种状态,如何走向共生格局等诸多问题的解答,需要家校育人共同体形成系统化思维。文化是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综合,文化逻辑清晰,家校育人共同体的建构就有了明确的依据。学校要坚持共同体建构的文化思维,找准文化起点,明确文化思路,为家校相依共生明确方向。

 

1.运用整体思维,建构家校共同体

共同体既是精神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只有共同体成员形成了统一的目标追求,各成员才能在共同利益导向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如果说价值观的统一奠定了共同体建构的思想基石,共同利益则是共同体建构的物质基础。在当前文化广泛交流、激烈碰撞的时代,文化的核心是共同的价值理念。家庭和学校为何要走到一起,要如何聚拢,要怎样抱团发展,关键在于双方之间的共同利益建构。这里所指的共同利益建构,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建构,各成员在精神层面的共同利益认同,有助于双方更清晰地认识到和对方共存共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校可以运整体思维探索家校双方的整体属性,寻求家校双方的利益相通点,建构家校双方的共同利益,使家校育人共同体真正成为文化共同体,实现整体价值的提升。

 

2.运用治理思维,理顺家校关系

共同体的本质是分散的个体通过合适的关系关联在一起形成团体或组织,建构和谐的关系是共同体建构的重要问题。建构家校育人共同体的目的是让家庭和学校通过互动、共享、碰撞、质疑等方式,促使双方在学生教育上达成更多的共识,形成更多的协作活动,并使双方对教育学生的认知更加深刻和丰富,从而使学生教育向着理想化的方面发展。为此,家校双方须要消除思想隔阂,建构起平等、合作、对话、一致、补充的关系。文化具有引领、整合、凝聚、导向的作用,能够教化、滋润人心,化解矛盾,治理思维肯定了参与者的平等地位和差异化特征,强调多方的协商合作,对于家校关系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学校要在家校合作中运用治理思维,倡导民主精神,使平等合作成为家校合作的基本思想。

 

3.运用系统思维,拓展合作空间

家校育人共同体的建构是对家校思想行为的统一,也是对家校合作方式的验证。虽然家校双方都有合作的意愿,都期望在学生教育问题上得到对方的支持和配合,但是由于双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差异,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方的协同一致[6]。时代在发展,家校情况也在变化,学校要用系统思维全局观念看待家校合作,使双方都能够基于实践灵活选择合作方式、方法和策略。学校需要完善家校共育组织机构,建立学校、年级、班级的组织机构及其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利用全体教职工大会,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召开全校班主任工作会,交流家校共育的经验和班级工作经验,探索家校共育方法,提高家校共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还要加强与学校家长委员会的联系,在督促家长委员会按职责开展常规工作的同时,落实专门人选及时汇总家教信息,收集并反馈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更大效度地发挥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智慧和力量,并定期表彰在家校育人共同体构建中突出的教师和家长,鼓励家长参与治校的积极性,真正构建家校文化育人的共同体,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模块标题
更多
标题名称
更多

Copyright @ 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武汉点墨设计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武汉双军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