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的文化底蕴为办学开拓新路径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是对教育做出的基于本校实际的理解。近年来,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文化创建、创新的进程中,以文化去推动教育管理,为师生的共同发展创设了更多的机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学校是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主阵地,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更是传承历史、塑造师生共同精神动能的支持,是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学校文化的建设不能过度依赖管理者,而需调动全员参与其中,在师生的共同磨合中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这样才能增强全员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推进相关工作的稳步开展。
(一)顶层设计,描绘奋斗愿景 顶层设计是从宏观角度设计学校文化,即管理者根据学校具体工作开展整体规划。在此过程中,管理者的行为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它聚焦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领导风格。从顶层的角度来看,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要形成一定的共识与共鸣,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影响力的力量,即为师生心中信仰与奋斗愿景。对此,学校的管理层需要对发展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但这一共同奋斗愿景的“描绘”必须是全校师生参与讨论、集体认可的,形成集体梦想,积淀学校精神,并逐渐形成师生习惯性的学习、生活与行为方式,为后续学校文化建设找到明确方向。 学校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更需要精心的打磨,需从学校层面、地域层面、师生层面等多个层面入手,对学校文化的内涵与构成进行深度挖掘,以此形成全体师生共有的信念思想。
(二)校本课程,引领全面发展 早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一方面,学校文化是其发展的根脉,不仅彰显了学校特色,更是学校课程构建的根基;另一方面,基于学校文化去建构完善的校本课程,能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并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学校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重要关系,两者均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立足点,为完善学校教育体系找到具体抓手。
(三)社会支持,培塑青春人格 在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进程中,来自家长、社会的支持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文化也是在学校空间内由全体教职工、学生在教学教育管理与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精神活动的产物,是学生与教师所接收到的、来自社会与学校、家庭所形成的文化的总和。因此,学校在构建文化时不仅需要主动挖掘地域元素,更需要寻求来自社会的支持。尤其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乡村学校虽然在师资条件、硬件资源上并不具备优势,但依然无法关起门来搞改革,否则将会出现无法适应社会,最终被淘汰的情况。 除了要发挥家长的作用,学校也需调动社会不同群体参与到文化建设发展之中,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展开创新思考,以此来打破现有文化框架的限制。 上一篇校园空间设计应浸润文化下一篇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